(网经社讯)4月23日消息,越南贸易部近日发布第09号指令,全面升级原产地监管体系。新规将重点打击原产地欺诈行为,保护越南出口产品国际声誉。关键措施包括:修订原产地法律框架、强化C/O证书签发审核、联合海关严查进口原材料来源。
新规核心内容解析
据网经社跨境电商台(CBEC.100EC.CN)查询DeepSeek后获悉,第09号指令与第2515/BCT-XNK号文件构成了越南原产地监管的"组合拳"。前者侧重宏观管理,要求C/O签发机构强化核查,特别是依据具体规则对出口商品进口原料的原产地标准予以判定;后者则聚焦微观操作,明确要求出口企业建立原材料供应商监管机制和品质管控流程。
值得注意的是,越南国家389号指导委员会(反走私、打击贸易欺诈和假冒商品国家指导委员会)已部署全方位执法网络,覆盖陆地口岸、海港及国际机场等所有跨境通道。其常设办公室文件强调要"及时发现、立即制止、严厉惩处"伪造原产地行为,显示出零容忍态度。
对企业影响最深远的条款是原材料溯源要求。新规明确规定:"出口企业必须确保用于出口商品生产的原材料符合进口方要求,落实产品溯源工作。"这意味着简单的"加工转口"模式将难以为继,企业需建立完整的原材料采购、生产加工、物流运输的全链条证明体系。
重点监管领域与高风险行业
纺织服装、电子组装和家具制造三大行业成为监管重点。这些行业长期存在"中国原料+越南加工"的商业模式,极易引发原产地争议。以纺织品为例,越南约65%的纺织原料依赖进口(主要来自中国),但部分企业申报时却模糊处理,声称"越南制造"以获取关税优惠。
美国海关近期查处的典型案例显示,某越南电子企业从中国进口接近成品的电路板,在越南仅进行简单组装后便申请"越南原产地"证书,最终被课以高额反倾销税。类似案例促使越南政府采取更严厉措施,避免整个行业遭受连带损失。
转口贸易风险同样陡增。以往通过越南中转的中国商品,尤其是受美国高关税影响的钢铁、铝制品等,现在将面临越南海关的双重核查——既要确认商品真实原产地,又要核实企业是否具备足够加工能力。越南工贸部特别警告将严打"文件造假"和"虚假产能"行为。
企业合规应对指南
面对监管风暴,在越出口企业应立即启动合规自查。首要任务是重新评估现有原产地认证材料,特别是进口原材料占比计算是否符合越南-欧盟EVFTA、CPTPP等自贸协定的特定产品规则(PSR)。法律专家建议企业建立"**原产地合规档案",系统收集原材料采购发票、生产流程记录、工时记录等证明文件。
供应链重构势在必行。单纯依靠进口原材料的企业应考虑增加越南本地采购比例,或与越南方合资建厂。某家具出口商的成功案例显示,通过将木材加工环节从中国转移到越南,其原产地认证通过率从60%提升至92%,同时享受了更高的关税优惠。
针对C/O证书申请,企业需注意三大变化:审核时间延长(部分行业可能增加5-7个工作日)、现场核查频率提高(尤其对首次申请企业)、文件要求细化(需提供原材料供应商的详细资料)。建议企业预留充足时间,并考虑聘请专业**原产地认证顾问。
中长期影响与行业展望
这场监管风暴将加速越南制造业的结构性调整。短期阵痛不可避免——部分依赖进口半成品的企业可能面临成本上升20-30%,但长期看将促使产业升级。越南政府显然希望通过提高原产地标准,吸引更多高附加值制造业落地,而非简单加工贸易。
自贸协定红利将重新分配。严格执行原产地规则后,真正符合条件的企业可获得更稳定的关税优惠,而"伪越南制造"将被逐出市场。数据显示,合规企业在美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平均提升8-12%,远高于违规企业通过造假获得的3-5%临时优势。
对中国企业而言,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。一方面,"借道越南"的转口模式难以为继;另一方面,越南对高质量原材料的需求上升,为具备技术优势的中国供应商创造了新市场。某江苏纺织企业已投资200万美元在越南建立面料检测中心,专门服务当地服装出口商。
全球供应链合规化趋势
越南的举措并非孤立事件,而是全球供应链合规化大趋势的组成部分。除美国外,欧盟、日本等主要进口国都在升级原产地核查技术,采用区块链、大数据分析等手段追踪商品真实来源。世界海关组织预计,到2026年全球将有70%的跨境商品采用电子原产地证书,实现全链条可追溯。
对跨国企业而言,这要求重新审视全球布局。简单的"关税套利"策略风险大增,真正的区域价值链整合成为必然选择。某国际运动品牌已宣布投资5亿美元在越南建立从纺纱到成衣的完整产业链,以确保原产地认证无忧。
越南新规传递出明确信号:原产地造假的时代正在终结。只有构建真实、透明、可追溯的供应链体系,企业才能在国际贸易新秩序中行稳致远。正如越南工贸部部长所言:"'越南制造'的价值必须建立在真实创造的基础上,这是不可妥协的原则。"